前天,禮拜三,考了這個學期最後兩顆的考試:日文和法文。日文筆試很簡單,老師在我們考試的時候順便把我們的口試成績放在旁邊,我們考完筆試就可以把自己的成績記錄領回去,我覺得自己考口試的時候明明就沒有準備充分,有點吱吱唔唔,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會覺得準備得不是很充分,但當我看到老師給我的成績,竟然高達97分,比我覺得表現比較好的第一次還要高分,我真的嚇到了。沒想到這麼容易就達到老師的標準了,這太扯了,我跟在北港迷路的日本人說話的時候,明明為自己破爛的日文羞愧到汗顏的,老師竟然認為我的口試很棒!當然,口試的時候是有準備稿子,所以把那些自己思考過的、有意義、合乎文法的句子背出來,當然會比較高分,但如果我要自己去日本旅遊或者打工一段時間,或者只是要跟一位來台的交換生聊天,我可而就會覺得捉襟見肘了。而這樣的我,被老師給予這麼高的評價,令我感到羞愧。
法文的期末考是聽力考試,老實說我完全沒有準備,老師也沒有要我們準備,老師就是這麼隨性的人。口試的部份,則是要我們兩人一組介紹一個法國特有的活動或產物,我和管科所碩二的翊伶一組,我們沒有排演過,但我覺得我們的內容方面是最好的。無奈在決定報告順序的時候,翊伶一直不出聲,我們就變成最後一組報告了。經歷無數報告的我當然知道,報告的順序最好是第二、三組,第一組可以幫忙測試硬體的狀況,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表現來決定是否要調整我們報告的說話速度、動作、和通眾的互動等等。而後面的組別往往會遇到聽甕、評審沒有耐性、精神疲乏,或下一個活動的時間卡到等狀況。第一組報告的很不怎麼樣,老師說一組報告時間是5分鐘,他們報告了10分鐘,更恐怖的是,老師還對他們題了一堆問題,所以光是第一組的報告就花了30分鐘。之後的幾組報告也不是很優,老師也問了很多問題,直到後三組(總共也才6組而已)老師才發現時間不夠一直催促報告的人。結果我們報告的時候,外面擠滿了下一堂課要期末考的人,我報告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在這著ppt上面的字念──事實上,我實在不知道這麼弱的我們還能怎麼樣──還忘詞幾次。老師心不在焉地完我們的報告,我們報告一結束,忘面的同學就蜂擁而入。我得說,我沒想到會這麼慘,早知道就搶第三組了。
考晚悲劇法文之後,我去實驗室,履行我的專題工作義務。一位別的大學考進來的碩一學長問我覺得半物考得怎麼樣,我說我覺得老師沒有考得很難,但是我沒有準備好,他說:「大四不是很閒、有很多時間可以準備嗎?」我說:「對啊,可是我沒有好好準備。」這是實話,學長大概看到我難過的表情,不敢再說什麼了。當下我覺得自己好可惡,明明比別人要多那麼多時間可以準備,卻在應該念書的時候以很煩為藉口逃避。明明跟學姊說禮拜二要考試,所以禮拜一不能到實驗室,卻在禮拜一的時候擺爛,浪費學姊讓我念書的時間。我從來沒有這麼討厭過自己。
我很害怕成績,但我更加覺得刺傷我的是自己的不長進,我來到交大可以用這麼便宜的學費受到大學教育,是靠著全國的納稅人、是靠著認真賺錢的爸媽。我們平常檢討為什麼大學不像大學,大學生不像讀書人,說恐怕是因為學費太便宜導致我們不知珍惜。然而,高中的學費不是更便宜嗎?當時我們有不知珍惜嗎?我們不是每個人都緊繃得像是拖著巨石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嗎?希望像上爬,拿到更好的成績,考上好的大學。夢想、自尊鞭策著我們。而現在呢?我變成了只想逃避課業了廢人。
我對自己的失望已經無法緩解,我必須找人談談。
在實驗室待著,過了八點,實驗室裡還是很多人,「今天大家都還是很認真啊!」我心想,平常這個時候大家早就三三兩兩回家去了,就連學姊也留在實驗室裡為碩般的學長們解答問題,我實在不好意思說我想先回去,但為了找人訴苦,我請老媽9點上Skype聊天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還是沒有人回家。到了9點,我受不了了,跟學姊說我想要回去,學姊人很好然讓我回去了,但是跟老嗎的約定已經遲到了。我有不好的預感。
出了系館,我打電話給老嗎,跟她說抱歉,我還要再走十幾分鐘才回到房間。回到房間,網路又卡很久上不了網,網了網,老媽已經不在線上了。讓老爸請老媽上線之後,被沒好氣的念了一頓。本來聽到這裡,我就已經不想訴苦了,「不想聽就算了,你可以回去睡覺了」我這麼想。老媽說:「妳說吧,有什麼事?」我說到第三句話就哭了。好像一哭就是世界最大一樣,老媽嚇到了,不敢再口氣不好,反而是我,邊講邊哭,越說越激動,三番兩次制止老媽安慰我。
其實我只是想要找個人哭訴而已,不幸我在現在的朋友裡面沒有可以讓我這樣哭訴的人,只好回去煩老人家。哭一哭之後,心情好多了。有人說眼淚有治癒的效果,的確有。情緒累積久了最好是發洩一下,以我來說,有時候在大哭的時候反而更能真誠地面對自己。
而這次面對自己的感想是:我是一個認真的人,我的本性就是認真,雖然說不是瘋狂的那種人,不過如果一直打混的話我自己會很難過,事實上,我覺得經過一段時間沒有收穫的話我就會覺得很不爽,我在浪費時間啊!國中高中的時候,課程很明確,每個學期一定都會有收穫。這個學期學了三角函數、有機化學、牛頓力學,讀了幾篇古文,到現在都還記得,筆記也都還在。到大學之後,通識、外語有時候真的是廢到我覺得很不爽:我為什麼浪費了一個學期來修這個課啊!除了拿到90分以外,沒學到什麼特別的,上維基百科查一查也能有一樣的收穫。
這麼認真的我竟然會一直逃避我的主科,我認為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。經過了四年,一開始老爸老媽安慰我的:「你只是還沒有學到專業的東西,所以你覺得很無聊,等你高年級一點,你就會漸漸覺得有趣了。」老媽星期三又跟我講了一次,我邊哭邊大聲制止她:「妳不要再說了!我現在很清楚我就是不喜歡這個領域需要的能力,我就是不喜歡念這些。」我的角度來看,要成為一個專業人士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直覺,我在這兩方面都只是半調子,要具備專業知識當然是要下功夫去了解,但如果我在下功夫這一步驟有障礙的話,我還能成為專業人士嗎?
當然,我同意勤能補拙,如果我更努力的話我肯定能拿到不差的成績,就像半物的第二次期中考,我那時覺得自己快被當了,火燒屁股之下拼命k書,考得竟然比自己預期得還要好,結果期末考就耍廢。我認為我對這個專業不要說沒有熱忱,根本是缺乏興趣,如果要我用它來當吃飯傢伙,以後進公司之後還要一天到晚用我不在行,用我不喜歡的知識來工作,我擔心自己很快就會被炒掉,且工作上也會毫無快樂可言。
我不是說我要用興趣來賺錢養活自己,我認為興趣還是當副業就好,目前來說,我的寫作能力也只是個門外漢,要用寫作來成為專業人士也太可笑。但我希望我能夠找到一個自己能力許可,不需要每天都和自己字過不去才能堅持下去的專業。從今以後,我不會在跟別人說我要念電子,這太南了,留給有能力的人就好,我考慮轉念材料或化學,本來大學的時候就應該要轉系的,那時因為球隊、營隊、同學的羈絆,沒有毅然轉系,現在的我看來,有60%是對的,如果轉系了,就不會再打排球了;但有40%是錯的,如果轉系了,現在不會這麼迷惘。
不過,人總是要犯錯,我絕對不後悔,事實上,沒有走過也不會知道。我希望在我決定今後的路之後,能夠認真對待自己現在的選擇,對自己負責,讓自己快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